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,是提高农村办学水平的基础,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保证。拿口镇位于邵武市东部,地属山区,总面积344平方公里,辖13个行政村、2 个居委会、1个茶果场,人口2.8万人,在校学生有600多人,是农村学生数较多乡镇。拿口镇人大就拿口小学师资现状进行了调研,发现师资力量依然存在不少问题,受城乡发展不平衡、交通地理条件不便、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影响,乡村教师队伍备受“下不去、留不住、教不好”的困惑,困扰着拿口镇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一、拿口小学师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
(一)教师年龄偏大,身体状况欠佳
拿口镇共有小学教师63人。其中45岁以上中老年教师占51人,45岁以下的只有12人。有的老教师体弱多病,有的患有高血压、心脏病等顽固性疾病。许多教师因为年龄大,工作思路僵化,工作方法老化,接受新理念慢,进而不想学习,无心进取,加上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工作,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。
(二)教学师资紧缺,骨干教师数量不足
目前拿口镇有中心校1所,村完小1所,教学点5所,学生600多人。但朱坊村完小仅有10个教师,其它5所教学点也只有6位教师。拿口镇农村小学教师年龄面临两极分化,一些年轻教师还不能担负起教学工作的大梁,断层现象较为严重。另外,拿口镇农村各个小学教师的待遇差,地位偏低,导致部分骨干教师不愿意呆在基层教育战线,教师队伍不能稳定和充足,导致供求矛盾的越来越尖锐。
(三)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,教学质量难保证
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齐课程要求学校要开齐语文、数学、思想品德、音体美、科学、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等课程。而拿口镇最缺的是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科学、英语、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等专业学科的教师,目前全镇只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,2名体育专业教师,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科学、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等课程虽然开齐,但缺少专业教师,教学质量难保证。
(四)教师待遇偏低,社会认可度不高
一是教师待遇偏低。待遇,包括政治待遇、经济待遇和社会声望各个方面,其核心是工资报酬的问题,特别是工资收入偏低是教师社会地位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,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。二是社会对教育认识不高。认为教育是纯消费性事业,只有投入没有产出,教师劳动是一种简单的、重复性的廉价劳动,教师是受人恩惠、靠别人养活的人等等。认为教师是全能的完人,孩子放到学校,教育孩子的职责就全在教师,不管是孩子的知识水平、生活技能、思想道德品质、行为习惯等,全部责任都在教师身上。加上家长现在的法制教育观念,束缚住教师的教育行为,无法将慈爱和严格管教相结合,以致使教育观念产生偏差。教师也就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。
(五)教学观念滞后,教师继续教育力度不够
一是老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。农村学校分布比较零散,教师队伍中,年龄结构偏大,知识结构老化,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之上,教学程序老一套。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急需提高。农村学校中,有的教师从各种途径获得的文凭,但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成正比例。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在不断学习、钻研、实践中获得的,只有不断的学习、钻研、实践,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,否则,新课改只能是空谈,只能是空中楼阁。必须对教师进行再培训。许多教师半年才培训一两次,还有的教师一年都得不到一次培训。而教师喜欢的培训形式有外出听课,脱产培训,半脱产培训,业余培训,同事之间互相研讨,自学等。反映出农村小学教师平时处于繁忙的教学事务和闭塞的教学环境里,希望走出去学习,希望脱产或半脱产培训。但由于工学矛盾和经费等原因,而很难做到。由此可见,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不够,不能保质保量的提高教师的素质,对教师进行合理的继续教育。这样直接造成教师知识的僵化、死板、尘旧,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。
二、关于破解以上存在的问题的建议
(一)拓宽教师聘任渠道,解决教师队伍老化问题
一是从源头上拓宽教师聘任渠道。建立统筹规划、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,依法严格按教师资格认定条件,公开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师范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;招收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任教,不断为农村小学增加新鲜血液。二是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、轮岗机制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教师,可以合理交流,实行轮岗。通过这种形式,保证各学校都有一定数量不同年龄结构的、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,形成优势互补、相互促进的良好运行机制。
(二)提高农村教师待遇,解决师资紧缺问题
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,为教师提供“越艰苦待遇越高”的差别化补助,编制、职称政策向乡村倾斜,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。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,多渠道筹集资金,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环境,缩小各学校的差距,使农村教师英雄有用武之地,他们的价值也能得到最大的体现。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助标准,增加福利待遇,缩小他们与城区学校教师之间待遇的差距。生活条件好、教学任务轻、福利待遇高是农村优秀教师竭力向城区流动、城区教师不愿意到农村的主要原因。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倾斜政策,适当提高山区农村教师待遇,以稳定教师队伍。首先应放宽编制,其次要建立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制度。根据农村学校具体情况确定类别,分别按教师职务工资和津贴部分之和的一定比例发放农村教师津贴。
(三)加强继续教育培训,提高教师自身素质
要让乡村教师“教得好”,提升教师素质刻不容缓。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,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,把教师职业理想、职业道德、法治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、准入、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。一是在职继续教育。全体小学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,树立终身学习理念,掌握现代教育理论,转变教育教学观念,更新专业知识结构,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。二是脱产轮训进修。随着国民计划生育意识的加强和农业人口向城镇流动的加快,山区农村小学生源呈下降趋势,教师富余成为可能。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轮流安排富余教师进修培训,系统学习某一专业技能,如音乐教育、信息技术教育,以解决山区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,让素质教育在山区农村得以全面实施。
(拿口镇人大办 练晓娟整理) |